来源丨城固宣传
他,战争时期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合上功劳簿,深藏功与名。他,70年如一日,始终对自己的过往守口如瓶,直至今日,这段封存已久的“秘密”才被慢慢公开。他,就是城固县93岁的老英雄杜发荣。
40年异地他乡镌刻着他豪情壮志
“立功受奖的那些资料填几个就行了,没必要都填”,去年年底,在国家开展的退役*人信息采集工作中,杜发荣的女婿孙海涛在填写他的过往经历时淡然的说“这是我岳父交代我的”。
怀着惊讶和崇敬之情,笔者探访了这位英雄。在孙海涛及家人的再三说服下,杜发荣才说,卧室上锁的抽屉里放着的功勋章和奖状是他*旅生涯的所有“家当”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崭新的白色布袋,上面红色的“赠给祖国的保卫者”8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时间为年。
这个布袋里面整整齐齐地珍藏着他这70多年来的“秘密”。
“解放”“胜利”功勋章各1枚、两本人民功臣奖状、一个一等功奖章记录着杜发荣在解放战争时期立下的赫赫战功:在淮海、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战斗中,荣立大功3次、中功3次、小功3次。
两张分别由14*司令部*治部和第40师大理分区司令部*治部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状》清楚地记载着杜发荣在建设滇、巩固国防、剿匪工作中忠心耿耿为民服务时立下的三次大功。
杜发荣拿起那枚“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回忆起72年前的情景:年9月,21岁的他一入伍就赶上了解放战争的伟大战役,他所在的部队在中原一带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解放洛阳、南阳、驻马店以及淮海战役,之后又打过江南,勇追穷寇,经两广到云南进入昆明,一直打到云南洱海,之后又去西康剿匪,到云南巍山参加大理的海东战斗。
在此期间,杜发荣历任战斗小组长、正副班长、排级、连级、副团等职务。
“枪响之前,战士们头脑都很冷静,枪声一响,我们只想着怎么快速消灭敌人,来不及想太多。在淮海战役中,很多战友都英勇牺牲了,我当时只想多打胜仗,为*和人民多做贡献,为逝去的战友报仇!”
注:杜发荣曾改名“司福存”
“打仗必须争分夺秒、抢抓有利时机!”年4月,渡江战役中,杜发荣所在的团,从安徽安庆强渡长江,到达南岸时,敌方的武器和占据的地形都对我方不利,我方派出一个营多名官兵在数10次的冲锋中壮烈牺牲了余人,也没有把敌人的滩头碉堡炸掉,杜发荣充满勇气并心里默念着:“让我来吧。”
他悄悄迂回到一侧,步步接近暗堡,几个箭步快速冲上去,用冲锋枪冲喑堡内一阵扫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我*前进路上的钉子已经被排长杜发荣拔掉了。
渡江战役后的年11月,西南战役开始,在云南剿匪时,杜发荣所在的连有一门刚刚缴获的60火炮,当战友们还不会准确发射使用时,头脑灵活的他,经教练几个比划就掌握了要领。
时隔两天,部队要端掉聚集在陡峭山崖上的众匪徒,任凭我*部组织多次进攻、用机枪扫射,都因为角度不准而没有对敌人形成震摄打击,还牺牲了很多战士,正在大家焦急时,杜发荣携60炮上来了,只见他用右手几比几测距离、角度,轰轰轰几发炮弹精确落入群匪中间,敌人被炸得不知所措,步兵们则从三面冲上去,彻底歼灭了这股残匪。
“今天是我爷爷说起过去往事最多的一次,我这28年来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爷爷的这些*功章,小时候常听爸爸讲起爷爷的故事,每次我总是缠着问爷爷问当时的详细情况,但爷爷总说自己做的那些不算什么,比自己英勇的人有很多,我会一直学习爷爷身上刚正不阿的品格。”杜发荣的孙子杜林升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40年异地他乡镌刻着他豪情壮志
“做任何工作都要尽力而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使*的工作不受损失,从不计较个人利益,不伸手要荣誉……。”这是杜发荣个人笔记上的一段话。
“他没读过书,能记下这些笔记,全是在参*打仗后自学的。”老伴儿何素芬说。
杜发荣自幼因为家境贫困没有机会读书,他认识的很多字是在行*途中学的,当时行*时每个战士将写有字词的纸条别在背包上,并把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告诉背包者,再由背包者告诉其他战士认识这些字词。凭着吃苦和勤奋的精神,杜发荣从大字不识到能写书信回家。
杜发荣除了从不提自己打仗的往事,对自己取得的荣誉也“满不在乎”,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杜发荣所属部队战斗任务多,经常打完一个战役后为了快速到达下一个阵地,在连续徒步行*数天的疲乏状态中,他也和其它战友一样练就了走路都能睡着的“特技”。
据他回忆,他获得的功勋章不止现存的这些,有一些*功章在行*打仗过程中遗落了,还有一些被战友借走了,他认为这些都不重要,没必要再提。
年代,赶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祖国正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才,杜发荣多次主动请缨上前线支援,部队为了加强公安力量,将他调到大理州公安大队巍山中队(后归大理*分区),在此期间,他负责四清工作团和*管工作。
杜发荣的四个子女也都出生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条件有限,他让四个子女平时饲养一些兔子、鸡,养大了拿出去卖了来补贴家用。
这样的做法既锻炼了子女们的动手能力,又教育了他们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道理。妻子何素芬为了能全身心照顾家人,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家人的开销全靠杜发荣的工资支撑。
一天夜里,杜发荣的二儿子生病,杜发荣当时的部队离家人住的地方很远,何素芬不忍心将大儿子一个人放在家中,就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拿着一根棍子(为了防止狼群袭击)医院给儿子看上病。
几天后杜发荣安排好部队的事情匆匆赶回家看了看家人,又去了部队。
“小时候我们兄妹几个很少见到父亲,生活中只有母亲忙碌的身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才渐渐知道父亲的工作,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我高中毕业以后就报考了*校。”杜发荣的三儿子杜保健说起年少时的选择依然流露着自豪的神情。年,杜保健考上*校后,杜发荣给儿子的要求是:爱护和锻炼好身体,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学*事知识,精通专业技术;抽出时间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文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和人民的要求”就是他的准则,*的工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淡薄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曾在云南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工作积极分子的荣誉,然而他认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还要更加努力。
71载*龄诠释他的初心使命
战争年代,他用脊梁挑起责任。和平年代,他用信仰坚守初心。他始终恪守*员职责,工作和生活中格外自律,心中装满了*和国家,却装不下自己。
走过县城一段喧嚣的街道,在一个小巷道里,矗立着一座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队离退休干部家属楼,杜发荣和妻子就住在2楼,家里的一个旧式茶几因为掉漆,被缠上了好几层透明胶带,客厅和卧室的摆设陈旧但很整齐。
90年代末企业改制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和小女儿下岗,至今他的二儿子仍然干着临时工,小女儿失业在家。
杜发荣从未为了子女的就业问题向组织提过要求。有人开玩笑说道:“老杜,凭你的资历,向组织请示一下,就能解决你子女的就业问题。”杜发荣一听就急的面红耳赤。“我是老*员,怎能因为私事给*和*府添麻烦,怎能做对不起*和人民的事,子女的工作靠他们自己解决,我不能帮助他们。”
“有困难自己解决,从不占公家便宜”这是杜发荣给家人定的家规。医院看病,子女为了节省时间,提出临时用单位的车送他,可杜发荣“倔强”的说:“坚决不能。”很多次,他在家人的搀扶下站在路边等很长时间的医院就诊。
回家后,他用的药也放在固定的位置,决不允许患有同样症状的家人碰,他经常去药店买药但从不开发票。
年,小女儿杜保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将自己心仪的对象介绍给父亲,杜发荣第一句话问到:“你是不是*员?”当对方说自己是*员时,他又补充:“你是*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已,遵守*的纪律,工作要认真踏实,要切实发挥好*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1年过去了,杜保玉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且毫不隐晦的表示,自己寻找人生伴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具有父亲身上英雄式的品格。
他在儿女心中是顶梁柱,尽管年事已高,仍然铁骨铮铮。
年,医生给他做膀胱结石手术前需要打麻药时,才发现他原本受伤的脊柱根本不能用全麻,只能半麻!就是冒着这种风险,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告诉医生,不到万不得已手术时尽量不用麻药。
家人都很担心他的身体,他却在手术中丝毫没有喊一个痛字,硬是咬牙坚持下来。
“这么多年了,他脊椎的3处伤痕一直历历在目,那些都是在战斗中被炮弹擦伤的。炮弹擦伤后因战事繁忙、无医疗条件治疗和休养,导致脊椎错位。”杜发荣的妻子何素芬说。
出生于旧社会,自幼饱受艰辛,战场上英勇奋战,驻守西南边陲依然豪情满怀,*员本色从未改变。
杜发荣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历史见证了71年*龄的他对*忠诚的点点滴滴,以及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
编辑:翟力强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