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少阴病之热移膀胱证和伤津动血症
TUhjnbcbe - 2021/8/26 23:31:00

热移膀胱证:

伤津动血症:、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热移膀胱证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陈亦人老师对此条的讲述如下:

这是论述少阴热化便血的证候。

本条是少阴病传出太阳的病证,至于少阴病为什么会转出太阳?其传变的条件是什么?转出后有哪些表现?现在分两方面讨论:

一是少阴与太阳的关系,以及传变条件:我们知道少阴与太阳两经,是互为表里的,且肾与膀胱,也是脏与腑的关系,因此太阳病和少阴病,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少阴肾阳虚弱,则太阳之邪就会内陷少阴,如果肾阳恢复,少阴之邪也可能转出太阳,所以古人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的说法。两者的转化,全取决于肾阳的充盛与否。

二是转出太阳的症状。少阴病从手足厥冷,转为一身手足尽热,小便有血,说明不但肾中阳气恢复,而且病邪未解,化热而转出太阳。上面我们讨论了少阴和太阳相表里,肾与膀胱是脏腑关系,而太阳主一身之表,所以少阴化热转出太阳,在经则为一身手足尽热,在腑则为溲血。虽然邪热未清,但脏邪还腑,总还算是佳候。

那怎么治呢?原文未列方治。柯韵伯说:“轻则用猪苓汤,重则用*连阿胶汤。”陆渊雷说:“若少腹不急结,下鲜血者,宜*连阿胶汤,或芍药地*汤。”可根据具体病情,做出决定。

刘渡舟老师对此条的讲述如下: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由阴转阳移热于膀胱的证候。

少阴病到八九天时,就可以看出少阴病的一个病理变化,一些具体问题就可以暴露出来了。如果少阴病往阴寒方面发展,就会出现亡阳之证:手足厥逆、吐利、蜷卧,这是向病情险恶方面发展。也有少阴病到八九日,正气恢复,往好的方向发展,其中一种是由脏出腑,由阴出阳化热的转变。少阴寒证本格阳,一身热而手足冷,为假热。但仲景恐人将此处误为少阴格阳,而写到“一身手足尽热”,可除外阴盛格阳。“一身手足尽热,以热在膀胱”,仲景指出此热已由少阴复归太阳了。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这时正气恢复,邪气退却,邪气由里向外,由寒化热,热到了膀胱。邪在膀胱经,则一身手足尽热,这是好现象。少阴转到膀胱之热邪,伤及阴络致便血,小便由膀胱出,则此为小便便血。

注家对此有所争辩。方有执与喻嘉言认为是小便便血,但有的注家认为热在膀胱,便血可从大便便血。丹波元简说:“恐未必从小便出”。关于便血就有了两方面意见:小便便血或大便便血。我们对此不可下定论,需根据临床确定。

这些病如何治疗?多数注家认为用猪苓汤治疗此热在膀胱便血病。猪苓汤可清热滋阴止血。以上的两个发热,一个“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一个“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这两条互相对照,为少阴由寒转热,是顺证,不是逆证。

伤津动血症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胡希恕老师对此条的讲述如下:

以火劫发汗,这是迫使大汗。

少阴病,本虚,津液虚,这个发汗最伤人的津液,那么病表的(少阳)这个阶段呀,是要发汗,但是要微发汗,不象太阳病,更不能用火攻,以火迫使大汗,这更错了。

如果里头要是有停饮的话,这个火邪激动停饮,逆于上者,所以于肺则必咳,迫于下则必下利,它这个受火气的激动里饮的话,火气入胃呢,那一定要谵语。

少阴病津液本来虚,再迫使大汗出,小便必难,它没有水往下行了。那么这就什么道理呢?就是强责少阴,发汗,不应该用火劫发汗,这是强责少阴汗的,大出汗是不对的。太阳病也不能用火攻,咱们前面讲了很多了,那么少阴病尤其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有这个变化发生,少阴病在表了,也是要用发汗,但是发汗更得节制,不可火攻。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陈亦人老师对此条的讲述如下:

这一条是论述强发少阴汗,导致动血的变证。

但厥无汗是因为阳气衰微,不能蒸腾为汗,这是少阴阳虚的本证。正如上面所讲,少阴病是禁用汗法的,即使外兼表邪,亦只宜温经达表,表里两顾。现在外无表证,而反强发其汗,则非但汗不得出,也会扰动荣血。血溢于上,或从口鼻,或从两目而出。先是阳气衰于下而为厥逆,而又误汗,营血外溢而竭于上,造成了下厥上竭。我们知道下厥当用温法,但是上竭又不能温,顾此失彼,的确难治。

这一条和上一条同是说少阴出血,但是有很大不同。上一条少阴之邪热伤及膀胱,热邪迫血妄行,血从下溢,而没有阳亡阴竭的变证,本证是血从上溢,阴阳两竭,二者的病理机转显然是不同的,所以上条不说难治,这条说难治了。

后人补方有张景岳六味回阳散,即四逆汤加当归、人参、熟地*以回阳滋阴,可供临床参考。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刘渡舟老师对此条的讲述如下:

这三条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少阴病不可发汗。

少阴病中咳而下利属于少阴寒证,寒邪上逆则咳,寒邪下注则下利。有的注家认为,咳而下利者为真武汤证。出现谵语者,是由于医生用火气劫少阴之汗引起。劫,为强迫发汗。火劫的发汗,则会伤少阴之阴,使小便难。火邪内留,可以使胃燥津伤,出现火邪内攻的谵语。以上这些坏证,为强求少阴之汗引起。少阴已经阴阳俱虚,还要强迫发汗伤正气,就会引起这些坏证。少阴病为寒证,出现咳而下利时,也不可用火疗。若用了火疗,伤了阴,伤了正气津液,则小便必难,火气伤人则谵语,条文也指出是“强责少阴汗也”。

第条与第条是对比的。脉细沉数为阴虚。少阴阴虚与阳虚,皆不可发汗。那少阴病怎么去发汗?仲景是意在言外,因为病在少阴而有外连太阳者,病在太阳而有内连少阴者,若少阴病外连太阳就会有表证,麻*附子细辛汤、麻*附子甘草汤均可发汗,若少阴病已经微了,就不可用这些方子发汗了,若再发汗则亡阳了。细沉数,少阴之阴气已虚,若发汗则更伤津液伤阴。因此,第条、第条是从外表看有些可汗之证,但从正气、从少阴来说,已经是少阴的阴阳虚,经不起发汗了。后世医家在发汗法中有滋阴以解表、扶阳以解表,就是要兼顾里面少阴之虚。因此,少阴病阴阳俱虚时切不可发汗,若发汗则阳气灭亡可致死。

“脉细沉数”,我是按照阴虚讲的,这与有些注家不同。有些注家认为这也是阳虚。《伤寒论》中正邪之间的关系,作为医生能否做到祛邪以安正。若祛邪而伤正,则仲景之不为也。祛邪而不伤正,是《伤寒论》通篇的精神。治病的根本要保存正气,若不保存正气则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学《伤寒论》,就要学它的思想以提高我们的认识。以上三条在临床很有意义,阴虚或阳虚均不可发汗,这是张仲景给我们的警戒。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刘渡舟老师对此条的讲述如下: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下厥上竭的难治之证。

少阴病寒化证,手足厥冷而无汗。少阴阳虚蒸腾无力则无汗,若此时医生强发汗,不仅伤阳还会动恤。阳不摄阴,血液妄行“不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从口鼻、从目出血,只有少阴会这样出血。少阴阴阳皆虚,若再发汗,则会动血,血从上而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阳已绝于下,阴又竭于上,则下厥上竭,为难治之病。

年,我在太原带实习生时,有一次会诊一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人,蛋白尿,已无尿,鼻经常衄血,恶心呕血,手、胳膊、腿、足胫皆发凉,周身浮肿,脉沉欲无,舌胖大苔白。这就是《伤寒论》的下厥上竭。病人手足冷,脉沉微为阳气虚,鼻子出血,为阳不摄血,为上竭。西医称之为肾病到了尿*症阶段。下厥上竭在临床可见于肾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也可见于全身出血,最早可见于舌上瘀斑。我们治疗少阴病时应抱着积极的态度,不要让病情发展到这种阶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阴病之热移膀胱证和伤津动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