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某,男,69岁,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血尿伴腰痛1周,发现肾结石2天。
病史:患者1周前出现肉眼血尿伴腰痛,未予重视,2日前出现腰部胀痛加重,就医查泌尿系彩超示:左肾结石,大小约10mm×12mm,经西医对症处理后,血尿症状缓解,为求中医保守治疗特来就诊。现症见:腰痛而胀、活动后加重,身困乏力,纳寐一般,小便次数明显增多,6~8次/日,色*,大便稍干,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
处方:芍药甘草汤合排石汤加减。
赤芍20g白芍20g炙甘草10g
*芪20g桑寄生9g杜仲12g
枳壳9g鸡内金9g海金沙20g(布包)
金钱草20g三七3g(分冲)白茅根20g
薏苡仁15g石韦12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6.17):药后腰痛减缓,仍觉腰胀,尿色转淡,次数正常,身困,唇干,大便稍干,纳寐一般,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予上方去白茅根、薏苡仁、石韦,加茯苓9g、猪苓12g,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7.1):腰胀痛已止,偶有口苦,纳一般,寐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予上方去猪苓,加山楂20g,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7.15):自觉无明显不适,复查泌尿系彩超示结石已下,食欲不佳,寐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予上方去桑寄生、杜仲、三七,改茯苓12g,加陈皮12g,再服7剂巩固疗效后,胃口已开,纳谷复常,诸症悉平。
按语:患者年老,久居南方湿热之地、饮食不节,湿热之邪久袭机体,蕴结于内,其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湿下注,肾与膀胱气化失司,又使湿邪长驻下焦,久则耗伤阴血,熬尿成石,堵塞水道,致使气滞血瘀,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腰部胀痛难忍;湿热砂石瘀堵,划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见肉眼血尿;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开阖无权,故见尿频、色*。湿热久蕴,困遏清阳,伤津耗气,阻滞经络,故身困乏力;津液从小便而去,故大便稍干。四诊合参,此乃湿热内蕴,炼液成石,迫血妄行,阴血损伤之证,病性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位在肾、膀胱,故吾师用芍药甘草滋阴柔脉、养血和筋、缓急止痛,配以排石汤及清解湿热之品,以清利湿热之实邪,标本兼顾。
芍药甘草汤出《伤寒论》。方中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炙甘草和中缓急,三者合用,酸甘化阴,益阴复液,筋脉得养。配以石苇、白茅根清热利尿、凉血止血;薏苡仁健脾渗湿;金钱草甘咸微寒,利水通淋、清解郁热,盖取其咸能软坚之意,有利于尿道结石的排出;海金沙甘寒,入小肠、膀胱经,助金钱草除湿热、利水排石;鸡内金健脾理肠,取其善消砂石功能,即防消石之品碍胃之弊,又消壅塞肾门之石;五者合用,共奏清热凉血,利水排石之功。再加*芪补气升阳、利水行气,枳壳下气消满,二者共用,以升提阳气,开解滞气,气行而水行,气顺而痛去;三七化瘀而止血,活血定痛,以敛摄妄动之血,化离经之瘀血。又佐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利腰府,固其本元。
二诊患者药后腰痛减缓,尿色转淡、次数正常,身困,唇干,考虑其湿热之邪去之部分,然阴液亏损仍存,便以上方去白茅根、薏苡仁、石韦,加茯苓9g、猪苓12g以滋阴清热,利尿排石。三诊患者药后证缓,腰胀痛已止,偶有口苦,考虑湿热之邪已去大半,阴液亦已滋补,故拟上方去猪苓,加山楂20g,以健脾开胃,活血祛瘀。四诊患者诸症基本已消,结石已下,唯食欲不佳,故去上方杜仲、桑寄生、三七等滋补肝肾、活血止血之品,增茯苓量至12g,并加陈皮12g,以健脾理气,化湿和中为重,补养后天之本,开胃助运,巩固疗效,药后回访,诸症皆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