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养骨》第16期.03.23
你购买了一辆汽车,不一定了解、知道汽车的结构,但你可以开动汽车。
你有身体不适,还能四处走动,不要随便定义身体疾病,你只是不会正确使用你的身体!
如果有可能,多了解一下自己的结构,会过得更好。
我们听说过“病入膏肓”,知道病入“膏肓”在哪里吗?
———————————
我的理解: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诡画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写道:“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疾”。晴雯因遭谗言而被逐,最后抱病而逝。
成语“病入膏肓”源于《左传》中的一段曲故。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医生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死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
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
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是一句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赋。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的别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简单又快速的起到预防作用呢?明天我会告诉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李斌养骨》的方法,就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