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6日,随着“咔嚓”一声的相机快门声落下,眼前的景象便被定格了下来。照片上,一个浓眉大眼,身穿灰色中山装的男人坐在棕红色沙发上,他的上身角度微微向左,眼神坚毅又平静地目视前方,仿佛在看什么人。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目光的尽头正是他的秘书。
图│年:沉思中的周恩来其实在这张照片之前已经拍过一张了,但成果明显不尽如人意。尽管摄影师一直在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光线和东西摆放的位置,心里也揣摩了好几次布局,但当真正下手时,照片却并不十分理想。
在场的人都表示这张照片已经很好了,但是摄影师微微皱眉,说“不行啊,丝毫没有拍出来气质和风度,仿佛没有灵魂”,好不容易征得了周总理的同意,摄影师十分想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来。是的,照片上的人正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而这个摄影师就是意大利《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焦尔焦·洛蒂。
图│周总理这一天,意大利外交部长带着使者团来访问中国,摄影记者洛蒂也是随团人员之一。自从踏入人民大会堂,他的两只眼睛就没有离开过人群的中心——周总理。他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是他早就听说了周总理的事迹,他曾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得知周总理要在晚上接见他们的代表团时,便急忙找到意大利驻华大使,请求跟着去人民大会堂。
可能是出于摄影师的职业习惯,他从一进门开始便在构思着布局,站在哪里,光线是怎么样的,怎样拍出来最好看,在他的所有想象中,周总理都是照片上的主角。可是他在来之前已经答应了大使的要求,“所有人都不许为周恩来照相”,不禁从心底里感到遗憾。
图│周总理周总理一向平易近人,热情地和在场的人握手,轮到洛蒂时,他才从愣怔中回过神来。看着站在眼前的周总理,他十分诚恳地对总理说,很抱歉自己撒了个大谎,本来答应不给他拍照的,但是他又觉得很难见到总理,十分想要拍一张留作纪念,之后谦恭地请求许可。
其实他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是幸运的是,总理微微地点头同意了。不知是总理很少如此正式地拍照,还是由于摄影师过于兴奋,拍出来的照片并不理想。照片上的总理看起来有些拘谨,并没有完全放松。
图│周总理洛蒂十分遗憾,但他不想再麻烦周总理,真打算放弃时,机会来了。总理的秘书站在大厅门口叫了总理一声,张着嘴似乎要说些什么。听到声音的周总理微微扭转上身,向那边看过去。他瘦削的脸庞上双眉蹙起,深邃的双目仿佛透过秘书看向远方。抓住这个瞬间的洛蒂,迅速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后来刊登在了意大利的《时代》周刊上,并且格外珍重地刊登于杂志封面,其他报刊也多次进行了转载。在中国,这张周总理的照片也被翻拍后制版印刷,悬挂在了家家户户的墙上。
图│珍藏多年的照片打样图这张照片是周恩来总理为数不多的正式拍摄的照片之一,跟别人的合影就更少了。这张照片公认是他一生拍得最好的一张照片,就连他的妻子邓颖超也这么说。如果说这一张照片让我们所有人记住周总理的坚定和自信,那他后来拍摄的合影照片就总是勾起我们深深的哀伤,那到底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恩来奉献一生,忠于信仰
年,周恩来从天津的南开学校毕业,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知道的还不够多,思想也不够先进。于是在一番考量之下,他决定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年,他带着一腔爱国热忱回到祖国,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并且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觉悟社”。
图│青年周恩来两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了他一生的信仰,也就是共产主义。年,他在国共合作期间担任了黄埔军校的主任,先后两次参加讨伐军阀的东征。年3月,国民革命军即将到达上海,他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领导了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国共合作破裂后,又与叶挺、贺龙等将军一起领导了江西南昌起义。
年,红军开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长征,是他在遵义会议中大力支持确立以毛主席为中心的正确领导,对毛主席重掌军权,领导共产党走上正确道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长征中,他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白天跟着部队行军,每到一个地方就随便找一处坐下,开始处理公务。他忙着了解各个军团的情况,忙着研究敌情,及时制定应对的方案,往往要忙到天亮,只能睡一小会。
图│油画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他长期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不辞辛劳整日奔波在抗战路上,使各方面抗日救国的力量团结在了一起。抗日胜利后他又跟随毛主席同国民党谈判,阻止内战的爆发,此后,又协同毛主席组织领导了解放战争,从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担任着政府总理一职,兼任近十年的外交部长,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等重要职位。他担负着撑起一个国家的重任,日夜忙于处理党和国家繁重工作。他为中国的工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国防科技和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毕生忠于自己的信仰。
图│周总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毛主席最好的搭档,也是人民最好的公仆。他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热血贡献给了祖国,燃烧尽生命的每一分光和热。
打破不合影的规矩,一次次无声告别
周总理一生很少和人合影留念,他总是默默地做人民的孺子牛,面对赞美和夸奖时态度谦恭,仅有的合照中也是微微向侧边站。周总理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跟随了他很多年。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没有一张像样的合影,只出现在工作的镜头当中。因为西花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所有人都不允许提出和总理合影,也不能为别人提出请求。
图│周总理然而,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周总理打破了这个规矩,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尽可能地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周总理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变呢?
有一天,刚卸下摄影箱的摄影记者杜修贤准备在飞机上休息,就看见一个人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他打起精神看了一眼,发现是周恩来的保健主任张佐良,他激动地喊着老杜,让他快起来,说总理要和他们合影。杜修贤也赶忙拿起摄影机,随张作良一同过去。
图│周恩来夫妇一开始的兴奋散去后,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疑惑。合影?众人摸不着头脑,多年来他们都没有单独和周总理合过影,这次总理怎么突然想起来要拍合照了呢?不知是谁先反应了过来,众人慢慢地都有些悲伤,他们好像有些明白周总理提出合照的原因了。
年8月的一天上午,周恩来的秘书在整理桌上的文件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白纸上,有总理用铅笔写的一行字,“不公与不干,做天难做二重天,蚕要暖和参要寒,采桑娘子要晴干。”这几句戏文好似他真实的内心与独白。
图│周总理当时,周恩来一边苦撑着新中国的政局,一边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他不但要竭力保护老干部,还要在政治策略上与林彪江青一伙巧为周旋,成为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就是他的健康。
年周恩来患上心脏病,随后又被确诊患上了膀胱癌,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下工作。之后的几年间,周恩来数次住院接受治疗,又数次因为工作出院,主持国家大局。而在这件事发生时,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经十分不好了。
图│周总理年5月,医院去看望一位病人,借着这个机会,他想医院时的老朋友。有几个医生医院上班了,总理也亲自打电话过去,请他们来一起合个影。总理一一询问他们的家庭、工作还有身体状况,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寒暄、说家常话一样。
没有人知道,他未曾说一句再见,却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无声的告别。
忽然他扭过头来,问这些故人,“我还能活半年吗?”没有人吭声。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他也知道这些医生护士不想骗自己,只好不做回答。后来邓颖超听说了这件事,又气又伤心,就让他们的侄女给周恩来打电话。
图│周总理接到电话的周总理先是询问了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怎么样,又与她闲谈工作。听着伯伯故作轻松的话语,她轻声打断了正在说话的周恩来,说“伯伯,我们今天不说这些,我是来纠正你的错误的。你不能有这种不好的情绪,我们都不能放弃。你这样,我和七妈都很担心。”
年7月1日,医院签署了《中泰两国建交公报》,这时的他大病仍未痊愈,但还是十分高兴。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要和总理合个影,总理微笑着点头同意了。但合完影后,周总理说了一句哀戚的话,这句话让大家都怔住了。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图│周总理住院一年多的周恩来比以前消瘦了很多,脸上也有了让人不能忽视的老年斑,但精神头还是很足。自从周恩来住院后,医生一直要求他静养,就很难找到机会和大家在一起说话聊天。正好遇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家都很高兴,乔冠华便和大家进行了一番商量,提出了合影的请求。总理想也没想,爽快地答应了。
在最后的照片上,李先念和乔冠华站在会客室的中间,周恩来总理站在中间靠左一点。乔冠华来一行人和医护人员以及部分在场的工作人员,自发地在周恩来身边站成了前后两排。两位年轻的护士分别站在总理的左右两边,方便随时监护总理的身体状况。
图│周总理原本大家是希望周总理站在最中间的,但是总理在护士的搀扶下,缓步走到大家面前。摆摆手拒绝了。他总是十分谦恭,拍照也不抢着往中间站。负责拍照的是杜修贤,他站在大家面前,调整好光圈后连着拍了好几张。
“好了”,工作人员有的去看拍好的照片,有的依依不舍地和总理进行告别。突然,总理说了一句话,“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同你们合影了,希望你们不要在我脸上打上叉叉。”
图│周总理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他们都听到了这句话,却不敢相信这居然是总理亲口说的。他们又心酸又难过,不知该做什么反应,只好望着总理不出声。再看几遍周总理脸都是郑重其事的表情,丝毫不像开玩笑。本来十分喜悦的心情一下子沉重了起来,大家的喉头像堵了一团棉花,憋的人难受。
原来,周总理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十年动荡时期,他受到了林彪和江青集团的残忍迫害,亲人被迫害致死、被诬陷入狱,同事被迫隐姓埋名,被逼迫自杀……他更是所有攻击的中心,就连照片都会被打上大大的叉。经历了这么多风雨,一向儒雅内敛,很少开玩笑的周恩来当众说出这样让人震惊的玩笑话,这是他长期压抑未能释放的痛苦,更是他与命运的不甘抗争。也很遗憾,我找了很久也未能找到周总理与大家的这张合影照片,希望有能够找到这张照片的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图│周总理未能与老朋友合影,双方都留下遗憾
和朋友还有工作人员合了这么多影,周恩来还是一直惦记着一个人。那个人也因为最后没能与周总理合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直是在北京饭店理发,二十多年没有换过地方。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到北京饭店去,另一方面就是他十分喜欢里面的一个理发师傅。
有一次周恩来去北京饭店理发,他躺在椅子上,微微闭着双眼,脸上涂满了肥皂泡泡,理发师朱师傅也认认真真地在给周总理刮胡子。这时候,一不小心发生了一个小意外——总理忍不住咳嗽了一声,朱师傅的手倒是没动,但是总理一下子擦上了刀片,下巴上给划了一道口子,血一下子流了出来。
图│周总理正当朱师傅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时,他发现周总理并没有生气,便赶紧向总理道歉。周恩来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还笑着感谢他,说道“这个是我的错,不能怪你。我咳嗽之前没有跟你打声招呼,让人没有一点防备,幸亏你的刀子移得快,我还得感谢你呢。”这句话让周师傅的心定了下来,不再紧张,稳稳地给周总理刮完了剩下的胡子。经过这件事,周总理和朱师傅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年,周恩来病情加重,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没有多少了,便再一次前往北京饭店理发。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去到那理发店里面了。理完发后,周恩来主动提出想要和理发店员们合影一张,当做纪念。他说,“在你们这理了二十多年的发,一直感觉很好啊,手艺不曾退步过。”
图│周总理然而这个时候朱师傅告诉周恩来,“今天有的理发员不在,外出办事情了,要不然我们等下一次吧,等人都齐了再合影。”周恩来只好作罢,又和店员们聊了会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正是这句话让朱师傅在后面遗憾了很多年。当时朱师傅也是出于想要团圆的好心,他并不知道周恩来已经病重,要不然他绝对不会拒绝周总理的提议。他以为那天就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也没有发现周总理无声的告别。
图│周总理没过几个月,周恩来的病情就恶化了,医院接受治疗,不能外出一步。之后朱师傅给周恩来写了很多次书信,信里都是关心总理的身体,医院去看望他,再给他理理发,但是每一次都被周恩来拒绝了。
周恩来说道,“从一开始就是老朱给我理的发,算算下来已经二十多年了。如果他看到我病成现在这个样子,一定会很难过的,还是不要让他来了。”周总理在心里还是十分感谢他的,向别人说起他时总是说,老朱理发很好,人也很好。
图│周总理直到周恩来去世,朱师傅也没能为周总理再理一次发,他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搁在心里放不下。每每想起没有答应周总理的合影请求,朱师傅总会长叹一口气,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我是史海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