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③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⑤;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①粪土:腐土、脏土。②杇(wū):泥工抹墙用的工具抹子。这里用作动词,粉刷的意思,指用抹子粉刷墙壁。③与:语气词。④诛:意为责备、4评。⑤行(xìng):名词,行为,做事。
宰我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无法雕刻,老墙腐土无法粉刷,对宰予我还有什么要求呢?”
孔子说:“以前,对于人,我听了他所说,便相信他能做。现在我对于人,听到他所说,还要看到他所做。从宰予身上,我改变了态度。”
人的功业成就原本不只是任何个人以匹夫之力就可以取得的,而是人在有意无意之间遵循了天地的规律,与天地合而为一,协天时而动的结果,正所谓妙手偶得之,离开了天地,离开了天地的运行规律,贪天之功以为己有,强撑一己之能者,此一己乃一抔粪土而已。天地是昼兴夜寐,人必从之。
自逞己能,自负己智,反其道而行,必会自绝于天地。一旦离开天地,人就是被砍断根系脱离大地的树,此一身就不再富有生机,直是一段朽木;此一身就千疮百孔,直是一堵粪墙;此一身不过空过数十年,最后还回大地一抔粪土。在这样的朽木粪墙上做文章,实在枉费工夫。
孔门学问是一种切实的践行功夫,学理通达,还要有修有证,才可以进入仁的境界,不是口耳之间就可以成就的。能够用功,才可教也,未见力不足者,只有不用力者,立志不诚,所以功夫才不得力,这就是朽木、粪墙。
宰予是孔门升堂四科高弟之一,言语能力与子贡相当,孔子对他应该是寄予厚望的,即使在本章中,“雕”、“杇”的用辞也足见孔子是要对他下一番功夫,望其有成的。然而,忽然发现他要精心雕琢、精心装饰的对象竟然是一根朽木,一段粪土之墙,孔子也实在是无可奈何。因为学问毕竟是为己之学,必须首先自己立志于学,然后肯下功夫,有师友相助,才可以成就,否则,即令天资再好,不立志,不力行,终究不会有所大成,小慧还可以,大成免谈。
昼寝,也可以说是宰予喜欢白天一个人泡在寝室里;宰予昼寝,就说明他不很用功,或是有疾而不能用功,则师教之力没有着力点,故孔子叹息。《韩诗外传》载“卫灵公昼寝而定,志气益衰”;宋玉《高堂赋》载“楚王昼寝于高堂之台”。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看到,“昼寝”在古人看来,不是什么好事。
古人顺天道而行,饮食起居,行为做事,都循天道之常,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遵循太阳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具体反映在《黄帝内经》中。
天有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有十二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络、三焦、胆、肝。十二经脉运行依十二时辰有序运行,天人相应即是以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相应:寅时早3-5点,肺经;卯时5-7点,大肠经;辰时7-9点,胃经;巳时9-11点,脾经;午时11-13点,心经;未时13-15点,小肠经;申是15-17点,膀胱经;酉时17-19点,肾经;戌时19-21点,心包经;亥时21-23点,三焦经;子时23-1点,胆经;丑时1-3点,肝经。
不同的经脉对应不同的脏腑,其运行对应于天地的运行规律,对人的饮食起居有相应的要求,胆经与肝经活跃在子时和丑时,也就是夜里23点到凌晨3点,此时要求人必须在睡眠状态才能为这两经提供正常的工作条件;寅时起肺经运行要求人要起床适当的活动,眼睛睁开接通自然光,则人体内气血充盈;大肠经在卯时也就是5-7点开始活跃;胃经辰时,也就是7-9点开始活跃,这时要及时吃早餐,补充能量;脾经巳时,也就是9-11点开始活跃,此时对早餐吃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将能量传输到相应的部位,如果早晨没有吃东西,此时就会有所反应,大脑会有些困顿;等等。
这样,其实人体每个时辰都要求人的饮食起居的活动内容与之相适应。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对人的饮食起居也有要求,如果不能够相适应,久而久之,就会有相应的症状反映出来,如果人不及时调整,就会有疾病发生。
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人体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自动运转的机器,或者是一条现代化的流水线,需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在相应的时间里要提供给他相应的原材料和工作条件。对于机器和流水线我们现代很容易理解,而人体这部复杂而精密的机器的运转机理,在《黄帝内经》成书时,就已经被揭示出来。
这些内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天相应的重要理论根据,在神农时代已经有所成就,是道家黄老之学、丹道之术和医家研究的对象,至少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已经成书,而《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应该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与《易经》一样,《黄帝内经》的核心基础是阴阳五行的方法,是用阴阳五行的方法研究人体,从人天整体的角度,取人体之相,比类于阴阳五行。道家还保留有内景、外景之说,对应的是《内经》、《外经》,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内经》用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型研究人体,《外经》用阴阳五行的方法研究自然宇宙,可惜《外经》已经不见传于世。
《黄帝内经》以《易经》为基础,如果说《易经》是理论,那么《内经》就是《易经》理论的应用,孔子可以对《易经》韦编三绝,那么这些中国传统的作为天人合一理论依据的养生保健内容,必然是对传统有深厚感情的孔子所精通的内容,是孔子建立自己学说的知识准备和理论基础,也是孟子养浩然之气必备的技术前提,必然也是孔子用来规定和指导弟子修学的至少是作息时间上的安排依据,是非常基础而且非常重要的东西,一定也是孔子日常中非常强调的东西,那么,宰予不能够遵循这样的作息安排,必然是反天地运行规律行事,这样,即使他再聪明,如果他利用此聪明来违背天地运行的规律,实在就只是朽木、粪墙。按照传统文化,人的任何作为必须是以天地为依据,失去了天地的依托,那么,就相当于断了根基,行将腐朽的朽木、粪墙,这实在是一点不为过的。
由于宰予言语能力突出,开始的时候,孔子听其言而信其人,后来观察他行动与言语不能够相同步,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成就,所以孔子总结经验,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才可以预见一个人、考察一个人。
言语并非是德业的成就,能行,尤其是能行天地之道,才能够成就德业,而行天地之道的基础是依据天地的规律做事,最基本的修身是从饮食起居对天地规律的遵循开始。能言得而不能行得,无助于德业的成就。
信息时代,媒体时代,该如何才能够正确地把握这样的道理呢?对于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对这样的课题进行必要的研究。
孔子杏坛讲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