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顾名思义,和艾叶及针灸有着紧密的关系。不错,艾灸确实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点燃,熏烤人体的穴位,再利用其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其由来已久,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所以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艾灸虽好,可是方法不对就会事倍功半,怎么艾灸穴位才是正确的呢?这就需要掌握穴位的“开闭”时间,遵循规律,效果才能更好。
穴位的气血旺衰有时间变化,许多人不遵循穴位的开闭变化,胡乱艾灸和刺激,自然疗效不显著。穴位作为人体大药,也有“开、闭”的时间,必须要等到它“开门”的时候才有“药效”一般来说,艾灸时需要用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然后再结合疾病变化的周期选取艾灸的最佳时机。
子午流注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子午流注纳子法则指,用干支顺序表示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以对应相关的脏腑经脉腧穴进行针灸、艾灸的一种方法。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子时(23点至凌晨1点)胆经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有利于养血。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百脉。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增强心的力量。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通行气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络只有在适当的温度(25℃左右)下才能激发活跃起来。因此,激发人体穴位还要注意保温。有资料报道,很多顽固性疾病,如感冒高烧不退、肺炎、哮喘、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只要在其背部热敷10~20分钟,每天2次,就可以逐渐控制这些症状。这说明要使经络按摩发挥作用,温度的刺激和保温至关重要。所以,在进行穴位按摩时,必须在25。C左右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如果室温达不到,可以盖上被子进行操作。针灸实验表明,如果把温度降到20℃以下,则针灸的得气(酸、麻、胀的感觉)现象就会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