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过病句的人都知道,改病句有一定的原则,那就是改动最小,效果最好。治病也是如此,要改动最小,效果最好。
倘若一个病句只是因为成分赘余,去掉一个词就能保证句子顺畅,那么,有人去掉了一个分句,也能保证句子顺畅,只是去掉的太多了,就会让原来的句子出现内容减损的问题,也就不算是好的方案了。还有本来是逻辑混乱,调整一下语言序列就行了,可是有的人却以为是成分赘余,直接去掉了一些成分,结果还是逻辑混乱,没有改对,反而越改越乱套。搭配不当的要改换词语,让其搭配得当。要是直接去掉一些词语固然痛快,但已经让句子内容残缺不全了,也就不对了。
改病句要依照一定的法则,正确诊断句子的毛病,有针对性地改正,而不能仅仅凭借经验乱改一气。治病也是如此,要准确诊断出疾病,才能辨证施治。总不能像改病句一样,本来去掉一个词语就行了,却去掉了一个分句,也就弄成了得不偿失的局面。就好像治病,有人手上扎了一根刺,去看医生,医生建议他截肢,把病人吓得不轻,只能回家自己挑出刺来。这还是轻微的,有的病人本来只是大便不通,肚子痛,到医院治疗,无良医生要他透视,告诉他得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开刀治疗。医生打开病人腹腔之后,发现大肠小肠都没事,就随便切了一截肠子,弄出来充数,甚至把别人切下来的肠子当成这个病人的肠子,就算是万事大吉了。医生挣钱了,医院挣钱了,病人并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感谢医生,说医生医术高明呢。
医院去,本来只是膀胱炎,吃点药就好了,但医生坚持说他的膀胱有大问题,需要手术治疗。于是,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被切掉了一部分膀胱,下了导尿管。出院的时候还不明白,医院的时候好模好样的,生活能够自理,出院的时候就要提着导尿管,让家人们搀扶着出来呢?即便是这样,他还得感谢医生呢。就像改病句,本来改换一些逻辑次序就行了,但改动的人去掉了一些成分,就出现很大的问题。相当于治疗聋子,结果聋子没治好,反而治成了哑巴。
真正的妙手医生会对人体改动最小,起到最好的效果。不能因为手指溃烂就非要截肢,也不能因为人肚子疼就非得用最好的仪器诊断,用最好的技术治疗。其实,医院都存在过度医疗的问题,就像改病句胡乱改动一样。医院,得让医生给鼓捣出大病来,还得花费很多钱,才算罢休。不然,只是吃几块钱的药片就好了,医院还怎么赚钱?谁给医生发工资?在医院市场化的今天,很多医生都有治疗任务,医院要给医生分配治疗名额,要求每位医生一个月必须治疗多少病人,必须做多少台手术,不然医生就会考核不及格,甚至有被开除的危险。在如此的功利主义评价之下,医生们当然要怂恿病人用最好的仪器和药物,甚至把本来根本不用做手术的病人弄成了做手术的病人,即便病人在手术中病危,没有走下手术台,医生也不会有任何责任,顶多积累一些经验而已。就像改病句的人,遇到病句就要改,甚至考试都有这样的题型,即便改错了句子也无伤大雅,没人责备他们,顶多为他们增添一些经验而已。考试的时候,改病句的题型占分不多,改错了也没关系。
医生的医疗技术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了书本知识还不行,要通过医疗实践去完善,去发展,只是,他们也有误诊的时候,甚至很多时候都在搞过度医疗,毕竟医疗系统不透明,医生没有让病人具备知情权。就像改病句一样,改病句的人可以擅自做主,改对了当然好,要是改错了,就可能弄得句子不成句子,即便误打误撞,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巧合而已,并非水平有多么高。
其实,还是没有监督的缘故,或者叫做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人员缺位。不但整个医疗系统缺乏监督,而且医生也缺乏监督,医院成了最赚钱的单位,而医生就是实际操作者,却不是医疗资本的拥有者。医院背后是医疗资本,医生只不过是打工的,受到医疗资本以及体制的庇护。改病句也是一样,改病句的人缺乏监管,可以胡乱改动,要是学会了的,是行家里手的,可以一眼看出病句的毛病,辨证施治,一下就改对了,做到了改动最小,效果最好。要是没学会改病句,看了很多遍都看不懂,就会胡乱改动,却没人监管。要是有老师指导,会让改病句的人能力提升很多。
倘若医生也有老师指导,有监管部门监管,医院也有监管部门监管,就会让很多过度医疗、胡乱医疗的现象销声匿迹,消失无踪了。对照来说,病句改好了,医生治病也就治好了。不过,都是理想的境地,不一定能全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