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出现脱脉,证明体内变成了阴实,人体的气已经不能回到体内,脉表现的是脱脉,也就是说见到了七死脉。如果病是入脏的,这就是个死证或者说比较难治的病。入腑的相对较轻,就可以治愈。不是只有一个病是这样的,所有的病都是这个样子。仲景先师还举了个例子,比如浸淫疮,从口逐渐向四肢长的,就可以治,从四肢流入口的不可治。临床中会不会见到这种现象?会见到的。由于卫生条件比较好了,浸淫疮现在很少见了,但是我们可以见到的比如骨癌肺转移,相对就容易治疗,治疗的预后判断也好;如果是肺癌骨转移,那么这种病预后就很差。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子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文中所说的阳病十八,指的是在三阳经的病有十八种,包括头痛、项强、腰痛、脊痛、臂痛和脚掣痛,这六个病,在三阳经,三六一十八,每经都会有这个病。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那么三阴病也有十八种,就是咳、上气、喘、哕、咽,咽在这里读“噎”,噎膈的噎,吃东西噎住的噎,还有肠鸣胀满,心痛拘急,六种病,三阴经每一经都有这种病,三六也是十八种病。五脏病各有十八,在这里没有详细地谈,也就是说每个脏有十八种病,五脏合计有九十个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六微是什么?文中没有详细解释,那么既然有微,就会有著或者大。后文中还说:“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小者,微也。什么是大邪?人和天地比,人就是小的,天地就是大的。天地的六气都是什么,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人都为大邪,都为急性病。相比之下,人体内产生的情志病就为小邪,就为微,所以说六微又有十八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五劳七伤六极又是什么?根据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面讲,五劳包括志劳、思劳、心劳、忧劳和瘦劳;又有一种说法,五劳是指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也谓之五劳。什么是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什么是七伤?七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叫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七伤叫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这是七伤的另一种说法。妇人三十六病,包括经、带、胎、产、杂,每个病又有不同的疾病分型,比如产后便难、产后乳汁不通、产后恶露尽不尽等病,约三十六种病。
接下来往下看,“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清邪指的是什么?先来看一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这样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六淫之邪,风邪、火邪属于清邪,它损害人的机体的时候,同气相求。我们都知道头为诸阳之会,高颠之上,唯风气可到,所以说风邪、火邪,容易侵害人体的上部,这叫清邪居上。浊邪居下,比如寒邪、湿邪,这些个重浊的邪,就容易侵害下部,女性就容易出现白带过多,人体就会下肢重浊。
“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和前面的六微同理,已经讲过,人和天地比,人是小的,人是微的,天地为大,天地的六气过度之后,变为六淫,多侵害人的体表;七情所伤,虽然是小邪,但是它往往侵害人的里面。比如一生气了,怒气就会伤肝,肝气横逆就会犯脾。七情属于小邪,和外感的六淫相比相对较小,这些小邪就从里面发病,从里面侵害人体。
“?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我们吃的五谷,经过烹饪之后吃着很香甜,但是如果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就会导致食积,这叫宿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这个五不是指这五种。我们看后面,文中讲了六种邪气,一是风,二是寒,三是温,四是雾,五是食,六是热,实际讲了六种。这里的“五”,不必刻意地追求数字完全一致,就像李白的诗中所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没必要拿尺子去量量庐山的瀑布,究竟是三千尺还是两千九百尺。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这个前指的是午前,也就是上午风邪容易伤到人,寒邪容易在傍晚或者下午伤人。因为下午人体的阳气是内敛的、内收的,表阳就不足,如果感受了寒邪,这时候最容易伤到人。也有的人说风中于前,是指风邪容易从人的前半身进入体内,寒中于暮是寒从后背容易伤到人,这是另一种说法。但是第一种说法更加切合临床。湿伤于下,湿邪黏滞,湿性重浊,同气相求,所以它容易中人的低位,容易伤到人的下半身,比如人的小腹以下,妇科白带多属于湿,再一个,腿疼属于寒湿。
“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雾为清邪,清邪居上,清邪就容易伤害人体的上部,容易伤害鼻腔、肺脏、皮肤等。后面还有一个“雾伤皮腠”。什么是腠?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所以说雾邪容易伤到这里。风令脉浮,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人得了病,人的脉会浮,这不需要解释。寒令脉急,急者,紧也。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的脚步都走得比较紧、比较急,甚至会快点跑,要进屋里暖和。人体的气血也是这样运行的,受了寒之后脉变得紧急。湿流关节,湿为阴邪,关节里同样有关节液,湿也为液态的东西,湿字就有个三点水,同气相求,湿就容易侵害关节。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我们都知道寒性收引,当感受了风寒邪气的时候,人体就会收引,经络也会收引,所以寒邪容易伤经。
极热伤络是这样的,这符合临床,临床上比如常见到的过敏性紫癜,中医叫肌衄,衄血的衄,这个病往往都是风热邪气损伤了络脉。还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我们看到皮肤出血点、出血斑,再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类出血疾病,一般来说都属于热伤了络。热迫血妄行,就会导致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首先损害的是络脉,小的络脉。人体有一个保护性反应,它不会让你率先损害脏器的,只是先伤到络,不管它才会伤经,再不管它才会伤到腑,然后才会伤到五脏。因此对于一些皮肤络脉出血的疾病,我们要知道,这是体内的热极,热之极,在临床辨证的时候要定性为热证,要用清热、透热、散热的方法。也有的人说了,*土汤也治出血。也有一种情况,寒极似热,在临床上偶然会见到。我们这里指的是大多数惰况下,因为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
如果中医是绝对的,那就没有生命力了。如果得了肺炎,走遍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通用治法都是抗生素;中医治疗就不一定了,有可能是风寒,有可能是外寒里饮,有可能是痰浊阻络,也有可能是风热犯肺,因此中医是辨证施治。我们认识疾病的世界观,和处理疾病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但是就临床效果来说,辨证论治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一刀切。加上近些年,基层、各医院乱用抗生素,动不动就用顶级抗生素,抗生素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和细菌的变异,出现了超级细菌,现在抗生素效果越来越差。微生物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它就要适应抗生素来改变自己的基因、改变自己的形态,这也是适者生存。如果你给它一个药物环境,时间长了,它习惯了,人类就认为是耐药了。研究出一种抗生素往往需要十年一个周期,才能研究出来,一个抗生素在临床上产生耐药性也许就是几天。
因此人类和细菌需要共生。尽管微生物对西医抗生素耐药了,但对发散风寒、消除里饮、清肺化痰等中药无法耐药,中药每一味药的成分都是一个多糖、多肽链的组合体,也就是组合拳,细菌是防不住的。中医是一门仁慈的医学,用的方法也不是杀灭细菌,而是清除体内环境,让病菌不适合生长。
上面讲了疾病的分类,也讲了六淫之邪中人的法度。疾病分为哪些类,分为阳经病十八类,阴经病十八类,五脏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又讲了六微、五劳、七伤、六极的概念。再次讲解了五邪中人的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过去古人学的就是中国的古文化,因此阅读古文是不需要翻译的,直接就能读懂;后来我们学习了白话文,又学习了西方的文化,但阅读古文反倒困难了。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因此我们建议不论是中医医生还是中医爱好者,都应该把学习重点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上来。
第十四节:“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第十五节:“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这两段原文说的是什么意思?讲的是病的先后治疗法则,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突然得了病,被医生误治了,我们应该救误治的部分;另一个是患者既有老病又得了新病,那么先治哪个?“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第一段原文讲述的就是患者患了病,本来是个表证,是个外感病,而被医生误下了,然后患者出现了下利清谷不止、完谷不化,下利清谷也是排便的意思,拉的就是完谷不化,同时还兼有表证身体疼痛。治则上应该急则治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也就是说等到下利止住了,大便比较调和的状态,还有身体疼痛的症状,这时候急当救表。
在这里,我就想起了若干年以前治疗的一个病例。年,我们这儿有一个老校长得了感冒,找到西医输液,每天输两遍,同时注射着退热针,依旧发热腹泻。他的老伴有糖尿病,是找我给看的,糖尿病控制得比较好,他的老伴就说用用中医。然后他的司机就来接我到他家给看。我把了把脉一看说:“这种情况用中药吧,就别再输液了。”当时老校长说:“不输行吗大夫,我输着还一天拉十来次。”他说是一天拉十来次,我在屋看诊的那么一会儿,他就拉了两三次。他说:“我这输一瓶水,能拉出两瓶三瓶去,拉的全是水,有少量的稀便。”
这种情况下,患者不会说“我得感冒了,让人给我泻下了”,他也没让别人泻下。他只是有一个风寒感冒,又被别人输了冰凉的凉水,加上抗生素,往身体里面顶,导致病邪直入阳明,或者直入太阴,入了阴经,出现里虚寒证,所以他腹泻无度。一个患者不会说“我是得了感冒了,被医生用了泻下法,我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如果这么会说,人家肯定会开方了,也用不着你治了。所以说我们要学会理解书中的语言和现实生活中患者的表述,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这也是需要真功夫的。
这位患者当时低热37.8~38°C左右,身上疼、肌肉痛,很难受。那么为什么打安痛定不管事?安痛定大家想一想,它是发汗解表,相当于麻*汤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救里,当时我给开的就是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三味小药,很少。当时我在他家看的,他老伴和司机到我的门诊拿药,结果药房抓完药一看一小捏。他们在门诊就给我打回“大夫是不是抓错了,就这么一点?”我说:“没错,就这么多。”然后提着这点儿药,满脸疑惑地回来,还到我跟前比了一下“看,就这点药”。我说:“你就熬吧,这个液就不要再输了,喝点中药就得了。”然后患者就把中药喝下去了,我看他喝完中药就回了门诊了。
到了下午两点多他又给我打“宋大夫,再接你来一趟,这回吃完你的药,还真就不泻了,肚子也舒服多了,但是现在还肌肉疼,还出汗。”后来我到他家去了一看,好吧,再给你开点药,就开了桂枝汤的原方,但是缩小了比例开的。这次他的老伴也不再怀疑我这个药了,熬完吃完,当天热退。第二天中午,他就在饭店给我打电话,叫我陪他喝酒去。所以说运用经方治病,如果用好了,真的是效如桴鼓,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先救里后救表。《*帝内经》中也讲了标本缓急的治法,里面有这样几种,小大不利治其标,无论小大不利出在标或者本,都要先治标,腹大胀满无论出在标还是出在本也要急则治标,这是《*帝内经》里面表述的三个要急治的,无论它属于标还是属于本,属于新病还是老病,出现这三个症状,一定要先治的。我们的课是讲《金匮》,《*帝内经》部分就不再展开。
第十五节:“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讲就是有旧病又加了一个新病,应该先治哪个?当然先治新病,然后再治老病。新病新得的,治起来也容易,起效也快;老病年久了,一点一点慢慢治。但是还要不违背一条原则,就是小大不利在标,无论新得的还是后得的,都要先治;腹大胀满,无论新得后得也要先治。如果是个普通的病,就是个大便秘结,这个人突然地感受风寒发热了,那么就要先治标,先治这个新病,然后再治他这个老病。有没有第三种情况?有,当有了老病,又得了一个新病,那么在治疗新病的方子同时,加上一味调整老病的药,往往取得的效果要比单治新病效果好。
比如还拿便秘讲,这个人平时就有便秘,如果感受风邪,脉浮有汗,头痛发热,出现太阳表虚证,那么开桂枝汤是解表,这个没有问题,吃下去肯定会取效;如果考虑他有便秘,我们怎么开,大家想一想,应该开桂枝加大*汤,这样下去有可能在解表的同时,把他的陈年老病也就治好了。所以说书上讲了两种,我们在临床中要推而广之,不要胶柱鼓瑟。不是说就先治新病,后治老病,也可以兼顾,把老病兼顾一下。
再举个例子,比如有的人患有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憋,突然感受风寒了,按常理是只解表,照顾照顾里好不好?如果这个人感受的是太阳风寒,你是选麻*汤还是选小青龙汤?如果这人是体虚的,平时就阳虚又有痰饮,怎么选方?所以说不要胶柱鼓瑟,不能书上有两种我们就用两种。可以有第三种,既解表又温里,那小青龙汤就没有问题了;如果是表虚又有里饮,那么就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冉加上桂枝可不可以?咳得厉害加上杏仁好不好?当然可以。临床就是临床,临床上的理论不可能写得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学习不要把书读死。
下面看一下第十六节:“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这段原文重点讲的是问诊。如果医生不问,怎么能知道患者有所得、有所恶,所以这段重点是问诊的内容。“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五脏病某一脏有病了,想要得其所顺性的五味,这个疾病就向愈;另一种就是,这个脏得了这个病了,顺着这个脏的性用药,病也容易治愈。举个例子,比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那么如果这人得了肺病了,这两天又想吃点酸的,这个病很可能能自愈。再一种情况,如果我们开药,肺气耗散,用点酸性的药物,比如用点白芍、乌梅,这个病也就趋向于治愈。
“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也是同样的道理。五脏的病,不喜欢这样的味道,五味强加给它,这个病就不会向愈。如果某一个脏得了病,选用的药物也是这个脏器所不喜欢的,那么这个病能治好吗?这段话也是两个意思。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纠正一个字,“暴思之”是“暴食之”,食物的食。本来有病了,不应该多吃,而让他多吃。由于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正气从脾胃里面调动出来,调动到体表去抗邪了,如果强行增加了食物,或者增加了食量,这个时候去抗病的正气就调动回来消化食物,那么病就会变重,这时候人就会发热。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特别多见,尤其我们见到小孩子的妈妈、姥姥、奶奶、爷爷,四五个人领一个小孩子来看病,小孩子感冒了,让小孩子张开嘴,一看舌苔又厚又浊,一把脉,脉要么是沉的,要么是滑数。这孩子是外感了,同时又是伤食了。你再听孩子的姥姥和奶奶叙述的,孩子这两天不想吃饭,感冒了之后就不想吃,都饿瘦了,请大夫无论如何让孩子能吃饭了。你看看全家的人,在逼着孩子吃饭,这孩子能不发热吗,或者说孩子本身就得了发热,再逼着他吃饭,这个热能退下去吗?肯定难退的。我们见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做通家长的工作。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策,孩子比较少,家长把孩子都当宝贝宠着,都把孩子宠坏了,逼着孩子吃,拼命地给孩子穿,这是不行的。
在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病危的人突然地能食,突然地想吃,这也是预后不好的表现。我们在临床上治疗一些患有慢性病或者重病的人,病久了卧床的人,突然能吃了,如果找你去看病了,你一把脉,挺高兴,说这挺好,那可麻烦透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七绝脉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预后就非常不好。中医有个名词叫回光返照。我还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在老家看病,曾经有一个远房亲戚的老爷子病了,很多亲戚朋友围着跑前跑后地张罗,结果老爷子还剩一口悠悠气。后来找我去看看,我就去了。我到那一看,把把脉,确实他的脉已经出现了三五不调,出现了七绝脉,那么怎么告诉人家呢?老爷子平时也认识我,见着我了挺高兴,还跟我说了会儿,就想吃想喝,还喝了一盅酒。
那时候农村喝酒,还是用小瓷的那种盅喝,四盅是一两,八盅是二两,正好是一壶,用那种小酒盅喝酒。喝了一盅酒,抽了一根烟,说看见我挺高兴的,然后又吃了点饭。我们亲戚说老爷子那还行,一见着你这病还轻了。我说:“我下午就开会走了,这种情况是病危的表现,你们一定要好好看了。”因为农村有一个讲究,不让患者死到炕上,农村是土葬,有一棺材,那盖叫棺材天,要带着点儿气放在棺材天上,咽了气之后,再装到棺材里,叫入殓。结果我还干叮咛万嘱咐,他们家人就大意了,认为老爷子眼神也挺好,也挺有精神,又吃了一碗饭。结果第二天凌晨三点来钟死掉了,天天看,天天看,还死到炕上了。尤其在下面干个体门诊的,一定要防范风险。这个风险出在谁手上也不好,即便家属不埋怨你,你自己也觉得心情不好。
下面看看第十七节:“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我们看看这段原文,“诸病在脏”,明确的是脏病,而不是腑病。如果想用攻邪的办法,应该怎么做?“当随其所得”,就是这个人渴,想喝水,那么就用猪苓汤利尿。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临床上见到的例子很多,尤其现在号召多饮水,我们经常看到患者饮水的隐患。网络上流行的每天8杯水,有的人喝到5杯就水肿了,喝不下了,还在努力地喝,拼命地喝。对饮水,我的观点是这样,机体是最聪明的,远远聪明过仪器,聪明过科学,它渴不渴你还不知道吗。每个脏器都是有寿命的,就像汽车的零件,你频繁地使用,磨损就多,寿命就短。喝水也一样,喝下的水都要靠肾脏来代谢,靠命门那点儿火把它气化。如果喝的水过多,肾的命门的火就会耗得多,如果水喝得又再多,那点肾阳不足以把它气化掉,人就会得水饮病;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越喝越渴。所以说我们随其所得,要攻,要用什么?猪苓汤。猪芩汤那张方子很好用,一方面能够滋阴,另一方面又能利水。
猪芩汤的组成,在这里简单地讲解一下。猪苓汤里有茯苓、泽泻、猪苓、滑石、阿胶。泽泻这味药,生长在水泡子里,叶子呈三角形,在沼泽地里面都能生长,所以它就能利水。那么它利哪儿的水?它利四肢、全身的水,把水引向膀胱。茯芩利哪儿的水?茯苓是把中焦、上焦的水引向下焦。猪苓是把膀胱里面的水排尽。三味药组合得多好。猪苓汤是治疗肾结石的好方子,一旦有了肾结石,尿道就不畅,包括输尿管,这时候就加一点滑石。你看滑石这个名字,让石头滑下去。
由于输尿管里面有结石,结石比较硬,在经过输尿管或者尿道的时候,会划伤尿道,容易引起出血,伤血伤阴,加上前面的利尿药,茯苓、泽泻、猪苓利水也会伤阴,所以在方子里面加了一个阿胶。阿胶一方面滋阴,一方面也能止血,阿胶滋的阴可不是一般的阴,是真阴。滋真阴的药不多,有龟甲、鳖甲、阿胶,还有一个就是鸡子*。因此滑石把石头一滑,泽泻、茯苓、猪苓把水一利,石头顺着水、顺着尿道就排下去了,所以说猪苓汤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一个非常好用的方子。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到了夏天,我们喝水,尤其夏天喝了冷水,喝到胃里一走路都晃荡,咣当咣当的有响动,这时候还渴,继续喝凉水依旧是渴。如果考虑用药,这时候用猪苓汤行不行?不行,这个是五苓散证。如果不吃五苓散,能不能好?也能好,因为这个是水在中焦,中焦气化不了,越喝越渴。如果不吃药,可以出去跑步,只要跪出汗,立刻就不渴了,余皆仿此。
如果这个患者出现想吃而不是想喝了,想吃,怎么吃都吃不饱,怎么办?用什么方子?这时候就要用大承气汤一类的攻下。前一段时间我治一位老太太,她每天四五顿饭,半夜起来还得吃,每次吃的量都很大,后来我们就用大承气汤合白虎汤,治疗两周痊愈。为什么?因为胃有热则消谷善饥,所以用白虎汤清阳明的热,用大承气汤随其所得而攻之,两周左右治愈了。
本节讲了表里、先后、缓急的治则,新病旧病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应该先治新病,后治旧病,或者治疗新病兼顾着旧病。又讲了五脏病所得的治法,五脏病每个脏器按它所需进行治疗,这也体现了中医的特点,中医治病就是顺其性而为之,而不是采取压制、反制等方法。还讲述了五脏病如果想用攻的方法,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讲了如果渴者,用的是猪苓汤;如果饿者、想吃者,用大承气汤。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