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宝宝知道孕期知识库
在医院的妇产科,女医生和护士也是需要生孩子的,为什么人家生孩子那么顺利?到了自己这,这么难。
十月怀胎的不适和辛苦跟所有的孕妇是一样的。
分娩却顺利的多,只因她们比其他人多做了这3件事,其实,我们也可以。
1、催产素
有的产妇希望宝宝可以自然的出来,不愿意用催产素。但是在羊水浑浊,胎心减慢迟迟生不
下孩子的情况下,还是需要用的,减少分娩的危险,有助于宝宝顺利的产出。
2、无痛分娩
现在无痛分娩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普及,很多产妇也不愿意用,担心有什么副作用。其实欧美一些国家无痛分娩已经很普便了。
3、吃一些能够快速消化的高糖食物
医院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吃不下饭,反而在分娩过程中没有力气,耽误产程,给自己增加痛苦。
所以,医院后,尽量别想太多,认真吃饭,好好睡觉,为顺利生产做好准备。
误区1:多躺。分娩伤了元气,坐月子就是要多躺着
长期卧床,增加子宫脱垂风险。许多人认为产妇体质虚弱,需静养,让她们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实这对于产后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阴切口的疼痛等影响,产妇容易并发慢性尿潴留。这时如果长期卧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会向后推挤子宫。
再加上分娩结束后一段时间,子宫尚未恢复正常的前倾位,因此便更容易处于后位。这时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当腹压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时,子宫会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
产后长期卧床,还会使得肠蠕动减弱。一些月子习俗常常使得产妇的饮食里缺乏纤维素。这些都容易造成产妇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的动作会导致腹压的升高,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
温馨提示:自然分娩后,6-8小时即可起来,自己下地大小便,24小时后可下地轻微活动。
会阴侧切者于产后3天便可以下床活动。剖宫产24小时后就可以下床简单活动,术后10天左右,身体恢复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轻微健身锻炼。
误区2:多捂。不能出门,不可对着风吹,且门窗紧闭
密闭的污浊环境是产褥感染的“温床”。清洁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对产妇和新生儿都非常重要。
住房条件比较宽畅的家庭,每天早晨开窗通风30分钟,保证充分的空气对流和充足的光照。只要母婴不置身于对流风中,不直接对着风吹,通风时适当保暖,不会受“风寒”。
外出不是禁忌,但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头颈部围围巾,可预防“月子病”。产褥期以休息为重,减少出门次数,避免劳累。
温馨提示: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外出次数。不论是外出,还是室内通风,只要产妇衣着合适都于健康有利,可防止发生体温过高、中暑或热痱。
误区3.不能洗头洗澡。否则就会留下病根。
妇女产后汗腺很活跃,容易大量出汗,乳房还要淌奶水,下身还有恶露,形成全向发粘,几种气味混在一起,身上的卫生状况很差,极容易生病。这就要求产妇比平常更需要多注意卫生,多洗澡、洗头、洗脚。
从科学道理上讲,产后完全可以洗澡、洗头、洗脚。只有及时洗澡、洗头、洗脚,才可使身上清洁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保持汗腺乳能畅,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由汗液排出,还可以调节植物神经,恢复体力,解除肌肉和神经疲劳。
温馨提示:充分保暖,洗头和淋浴更健康。如果会阴部没有伤口,而且疲劳已经恢复,随时都可洗沐浴,不宜用盆浴。
但每次洗浴时间不要太久,每次5-10分钟,以20℃的室温、34-36℃的水温最为适宜,洗后赶快擦干身体,及时穿好衣服,以免受凉感冒产后洗澡、洗头有益于产妇的健康。
至于何时开始,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所处地域气温来选择以上两种方法。勿让水温太凉,以防身体受冷引起诸多不适。
误区4.产后营养汤,催乳效果长
妈妈乳汁的分泌从根本上是依靠新生儿吸吮母亲乳头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射性的促进生乳素的分泌,使妈妈的乳汁能源源不断的供给自己的宝宝。
更为奇妙的是,当孩子刚出生,新生儿的食量很少,吸吮能力也很弱,相对的妈妈的乳汁也少,当宝宝逐渐长大,食量增加,同时吸吮能力也逐渐增加,妈妈的乳汁也会增加,以适应宝宝的需要。
温馨提示:说母乳喂养的初期,尤其要强调母亲的直接喂养,那种采用吸奶器,吸出母乳喂养宝宝的方法,不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因此除特殊情况,如乳头皲裂等等,都应该由母亲直接哺乳。
母乳喂养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母子感情,亲身体验做母亲的感觉。当宝宝吸吮着妈妈的乳头时,那种神妙的感觉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
分娩中,产妇体力消耗甚大,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减弱,需要一周左右才能恢复,因此,不宜进食比较油腻的鸡汤鱼汤等。一周后,再增加鸡汤鱼汤等高蛋白的富有营养的汤汁食物,以帮助下奶。
误区5、月子期间生病不能看医生?
老一辈常说“月子没作好,以后毛病会特别多,尤其月子期间千万不能生病,否则将来身子会变差!”而且认为一旦生了病也不能看医生。其实妈妈生产后的月子期间身体虚弱,仍处于恢复阶段,抵抗力会明显变差,一旦生病必须更积极诊治。
温馨提醒:生病治疗服药一定要注意跟医生提前讲明,以免影响乳汁,对宝宝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