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浅述肾与肾系的中医学习
TUhjnbcbe - 2023/8/27 21:40:00

肾为五脏之一,肾系是指肾及其直接相关联的脏腑、官窍、经络等组织结构的总称,包括了肾、膀胱、骨、髓、女子胞、精室、耳、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等。

(一)肾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红褐色。《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1.《难经·四十二难》说:“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

2.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足太阳膀胱经图》:“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脂包裹。”

3.明代赵献可《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曰:“肾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脂包裹,里白外黑。”

4.可见,中医对肾的解剖认识大体如下:肾有两枚,左右各一,基本对称分布于第一腰椎两侧,各相距腰椎一寸五分,状如豇豆,有*脂包裹。这些认识同现代解剖所见基本相符。

(二)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生理病理皆与肾密切相关。《灵枢·本输》云:“肾合膀胱。”1.肾与膀胱相表里,共同完成“藏津液”与“气化则能出”的过程。如肾阳失司,则可能造成“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2.临床治疗小便失常的病证,亦多从治肾着手。如膀胱虚证,则以温肾固气为主;膀胱湿热,或肾移热于膀胱,出现小便短赤,或癃闭、尿血等症时,宜用清热利湿之法。

3.《血证论》云:“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

这说明膀胱受肾中阳气,通过其经脉外达于体表而卫外。肾阳之盛衰,关系到膀胱足太阳主表卫外的强弱。肾阳充实,则太阳之阳气必盛,卫外功能亦强;肾阳不足,则太阳之阳气必衰,卫外功能减弱。

(三)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肾在五体主骨,其华在发

1.《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主骨。”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

3.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不能久立,在小儿多见发育不良。

4.肾既主骨,而“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

中医学认为发与肾有密切关系,称“发为血之余”

1.《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2.《素问·五藏生成》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3.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中精气的盛衰。一般说来,青壮年肾中精气充盛,发黑而光泽;老年人肾中精气渐衰,发白而枯槁并易于脱落。临床上对于脱发等毛发的病证,多从肾论治。需要提及的是,不仅头发与肾有关,反映第二性征的须髯、腋毛、阴毛等,其分布,稠密稀疏也多能反映肾精的盛衰变化。

(四)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开窍于耳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

2.《灵枢·五阅五使》曰:“耳者,肾之官也。”

3.《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4.《灵枢·师传》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5.《灵枢·本藏》根据耳廓的颜色、形状、大小来判断肾脏疾病:“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

6.《难经·四十难》曰:“耳者肾之候。”

这些文献都从生理、病理上论证了耳与肾的关系。

二阴与肾也有密切关系

1.《素问·五常*大论》曰:“肾其畏湿,其主二阴。”

2.前阴有精窍,与溺相附,而各不同,溺窍内通于膀胱,精窍则内通于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肾之所司。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生殖功能障碍,男子可见阳痿、早泄、少精、滑精、遗精等症,女子可见月事不调、性欲淡漠,甚则闭经、不孕等。

(五)肾在液为唾

肾在液为唾,唾为口腔中分泌的液体。口中之液清者为涎,稠者为唾。

《素问·宣明五气》说“肾为唾”,《灵枢·九针论》说“肾主唾”指出唾为肾液。肾主水,唾为水液的一部分,故亦为肾所主。

通过唾液量的多少变化,可以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以及水液代谢的正常与否。如唇焦齿槁,口干舌燥,少唾甚或无唾等表现常见于肾阴虚之人;多唾则责之于肾阳虚。

生理的唾液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所以前人极为重视唾液,有“金津”“玉液”“醴泉”“甘露”等名称,认为唾液可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明代李时珍就认为如果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所以中医的养生家、气功家都特别重视咽津,即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

(六)肾在志为恐

恐为七情之一,七情各有脏腑所主,肾主恐。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在志为恐”“恐伤肾”,等词句说明恐与肾有着密切关系。

在病理情况下,过度惊恐每易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言:“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张景岳认为恐惧伤肾则伤精,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上焦闭则气归于下,病为胀满而气不行,故恐则气下,可见恐伤肾主要是影响肾的气机,使肾的气机逆乱,气泄于下,肾气不固,所以恐伤肾常出现二便失禁,或遗精滑泄,阳痿阴缩,腰酸腿软,气上冲胸等临床表现。此即《灵枢·本神》所言:“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所说:“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七)肾藏志

“志”有意志、毅力、决心之意,属于五种精神意识活动之一,由肾所主。《灵枢·本神》云:“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

如果肾精充盛,则表现为意志坚定,有毅力,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分析、识别和判断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处理就表现出足智多谋,反应灵敏,活动敏捷有力。若肾精不足,则表现出意志消沉,对外界事物分析、识别能力下降,处事优柔寡断,精神萎靡不振,呆滞,行动迟钝。

(八)肾经与络脉

《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之下的然谷穴,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直上股内侧后缘,贯通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于肾,络膀胱。直行线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中,至俞府穴沿喉咙上达舌根两旁而终。另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膻中穴处),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肾经异常特征:耳聋、咽喉肿痛、腰脊强痛、腘内廉痛、小腿内侧痛、足跟痛,足心热、肾经循行部位的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九)膀胱经与络脉

《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肾,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的睛明穴(目内眦),向上经额部的攒竹穴到颅顶,与督脉的神庭穴交会,经过曲鬓等穴,而至通天穴后,与督脉的百会穴交会于巅顶。

分支:巅顶部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的天柱穴下分为两支,其一支从大杼穴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的肾俞穴处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下行,穿骶旁会阳穴,经股部后面,进入腘窝内。其另一分支从天柱穴下经肩胛上方内缘的附分穴,沿背中线旁三寸,直下过臀部,经髋关节后方的环跳穴,沿下肢外侧后缘下至腘窝,与前一支会合以后,下达腓肠肌,经外踝后面的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膀胱经异常特征: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目痛,鼻塞多涕,头痛以及膀胱经循行部位疼痛(项、背、股、臀部及下肢后侧疼痛)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述肾与肾系的中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