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在扬州跟陈炳林老师学习金锁玉关,讲解了关于周易的相通性,适用于很多方面,周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而易学、中医、预测、风水等则可以看做分支,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风水阐述了事物阴阳动态变化的道理。
中医阐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变化的道理。
说到底医易同源,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如果你学的风水不具备阴阳动态变化,与中医阴阳升降道理挨不上边,说明你走远了,说明你在舍本求末。学习风水我们一定要知其然,更知所以然。阴阳谓之道,五行生克制化只是在说明阴阳变化的过程,不能代替阴阳。飞星其实就在地球上看到太阳运行的轨迹,也代替不了阴阳。
中医调理与风水调理道理是相通的。比如中医头痛医脚,风水南方出现问题,通过北方来调整,都是一个道理。
风水调整就怕主家将信将疑,调一半留一半,最后说风水师不行。
中医调理就怕不相信医生,喝一半倒一半,最后说医生不行。
善易者必懂医,善医者必通易。
风水调理过程要给主家的医心,这才是高手。
中医调理过程中要给患者医病、医心的同时也要谈易,这样可以转移病人的负面情绪,这才是明医。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周易》中,阴阳都是通过“——”“—”,即阴爻阳爻来体现的,直到《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思想。
《周易》中六爻和八卦都象征着一个阴阳消长的周期。例如坎卦,至阴之极,十一月一阳初生;震卦,阳气渐盛;离卦,至阳之极,五月一阴生;兑卦,阴气渐盛;坎卦,阳又复生。正如薛敬轩所言:“卦之六爻,皆阴阳自然之数。”再如太极图,阴阳线以环抱曲线代直线,象征阴阳的相对各半,互为消长、互为制约。此时阴多阳少,彼时阴少阳多。《周易》认为万物必须阴阳气交,始能生化万物。在《周易》中乾元被视为自然界宇宙万物运动的无形动力。《周易》同时也重视坤。坤六爻皆为“——”,故为纯阴。以《周易》做言,宇宙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地在天上,天地互交,生化既繁。“万物负阴而抱阳”“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等皆出于《周易》。因此阴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如失于制约,就会发生偏胜,甚至离决,生机无法维持。太极图阴阳二图合抱即很好地体现了阴阳互存的关系。黑眼和白眼,代表至阴和至阳,象征着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也表示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内经》在《周易》的影响下,吸取《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不仅设专篇讨论阴阳,而且全书皆贯彻了阴阳哲理。例如,《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等等都提出了关于阴阳的命题: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消长、互根、交感和转化等各种关系都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基础。除此,《内经》还以阴阳离合精辟地归纳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正是由于阴阳双方互相制约和互相排斥的作用,使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至于发展太过而为害,才能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内经》不仅将阴阳学说逐步运用到了医学领域,还不忘发展出带有中医特色的阴阳学说——提出了“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即阳为根本,阳为主导的观点。这是《内经》最卓越的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3.藏象学说的相通
中医藏象学说导源于《周易》,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者结合中,进行了发展。其中,特别在取类比象上做出了极大的突破。正如《素问宣明五脏生成篇》中所说的:“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以外揣内也由此应运而生,成为中医藏学学说黑箱理论的经典。《周易》“象”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象,在《易经本义》中这样解释:“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易》中象是以卦、爻为基础的。《周易》中的象除了涉及天象、物象外,甚至还注重人象。尽管宇宙万物错综复杂,然而只要掌握了象的规律,便可触类旁通,系统地认识事物的规律;若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便可包罗万象。一部《易经》实际上就是一部大象。谈起象就不得不提八卦。有言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中的每一卦其实都有象征。以坤卦为例,坤卦全为阴爻,全为阴性物质,故象地;由此铺展开去,凡属阴性,在下的事物皆属于坤卦。那么坤在人体上就象腹部;在家庭中象母亲。八卦象八种事物,以此类推,则六十四别卦象不同类的事物。如两乾重叠为天,两坤相垒为地。除了卦象,八卦阴阳互抱图也强调万物间的变化消长,象征着阴阳气化。
《内经》吸收《周易》的藏象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带有中医特色的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指的是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包括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中医还将天象和藏象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肝主春,与春气相通;心主夏,与夏气相通等等。中医甚至还把藏象和形象物象联系在一起。例如,五神脏理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可以说,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周易》中有一些糟粕,但其对中医学说和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为了深入研究《内经》,我们必定得沿着《周易》上下而求索,为发扬中医而努力。